面对3500位全国各地赶来的观众,54岁的雷军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了3个小时10分钟。这是他第四次分享自己的故事,主题是《成长》。当然,大部分时间给了小米的一系列新品。
很多人感慨,雷军的身体真不错,能撑那么长时间。他的确是现在仍在频繁“说话”的企业家代表中,愿意多输出的。一口仙桃普通话搭配标志性的酒窝和自嘲冷笑话,成了特有风格。
另一位最近因为演讲刷屏的,是比雷军大三岁的王传福。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汽车下线的现场,回忆2019年的艰难,他哽咽落泪,说公司上下“曾经怕等不到春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春天不仅属于比亚迪。会场外,12款国产品牌新能源车一字排开,背后是醒目的标语:“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英雄泪加持英雄气,这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加冕时刻。
工程师和国产替代
雷军和王传福,一个生在69年尾,一个生在66年头。雷军推开武汉大学校门的时候,王传福已经留给中南工业大学一个潇洒的背影。
但说到创业,雷军起步比王传福要早上很多。他是中国较早一批接触到计算机的大学生,出过书、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也干过黑客、搞砸过公司,是当时圈子里的活跃人物,后来被“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相中,1992年进入了金山。
王传福一开始在体制内工作,27岁已是全国最年轻的处长。后来他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成立了公司,让他有了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机会。1995年2月,他彻底跳出体制,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两位工程师都遇到了“下海”的好时候。邓公南巡讲话之后,扫清了社会对改革开放的疑虑,发展经济成了硬道理,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
论技术,王传福从大学开始研究电池,雷军写的代码能够当做计算机教材,两位在各自领域做到顶尖的聪明人也自然而然看到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国产替代。
有趣的是,最先看到手机机会的,反倒是日后造车的王传福。
当时,有钱人对大哥大趋之若鹜,手机普及离不开电池,这是王传福的老本行。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对国外的技术拆解,比亚迪的电池性价比极高。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电池价格暴跌,曾经垄断市场的日系电池岌岌可危,比亚迪却游刃有余,一举拿下全球镍镉电池40%的市场份额,并且切入到锂电池的研发中。这才有了后来造车的故事。
在金山,雷军看到的,是国产办公软件的机会,他是金山与微软30多年恩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眼看着拥有95%市场份额的WPS被微软摧毁,然后又在废墟里重现国产软件的荣光。2007年,在帮助金山完成上市后,雷军结束了在金山的16年生涯。
三年后,小米诞生。雷军说,要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格,让每个人都买得起。这条名字人畜无害,却不讲武德的鲶鱼,冲击力比2003年杀入车市的比亚迪更强。
因为手机,两位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开始了紧密合作。很多人不知道,直到2021年,手机组装业务还占到比亚迪营收的一半,苹果、华为以及小米都是它的重要客户。
也是在那一年,雷军宣布赌上过往的一切,投入造车事业。一年后,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家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
略显遗憾的是,这次发布会,雷军没有透露更多小米汽车的进展。
笑起来太难了
从电池、手机再到汽车,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能够从国外品牌“虎口夺食”靠的都是“性价比”。2005年,比亚迪推出F3车型,外观神似“丰田花冠”,售价只要7万多。在iPhone 4s售价5000元的时候,小米1只要1999元……
代价是,在此后十几二十年里,他们要为撕下“性价比”标签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至今也难言成功。
谈到中国制造,往往会提到经典的微笑曲线,曲线两端利润最高,要有好品牌和好技术能获得。大部分中国制造做的是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生意,只能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徘徊。用王传福的话来说,“只能在制造业最荒凉的地方谋生。”
不过,让中国制造笑起来太难了。
雷军说,几年来小米在高端领域砸下了上百亿,结果内部质疑越来越大。有人觉得把中低端做好了也挺不错,不是非做高端不可。有的人认为,“性价比”的标签太难撕了,是不是换一个品牌来做。
2022年春节上班第一天,雷军组织全部高管参与高端专项战略讨论会,目的只有一个,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走高端战略。他说,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自己,为未来寻求空间。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
从2013年推出王朝系列开始,比亚迪就有意识地开始了高端品牌的探索。今年1月份,他们推出技术集大成的“仰望”品牌,敲开了百万豪车俱乐部的大门。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销冠,但在利润率上,还只是特斯拉的“弟弟”,就像所有国产手机之于一个苹果。
“对标苹果”是这些年雷军发布会的关键词,而且越说越顺嘴。从与徕卡合作后的影像,到新赛道折叠屏,甚至手机续航,他能够喊话苹果的资本越来越多。
王传福也曾被人嘲笑。2007年,他说比亚迪到2025年会成为世界第一。那会儿,中国的中高端汽车市场基本上被德美日3方合资品牌瓜分,比亚迪们在空气稀薄的中低端市场厮杀。
现在,他断言:“中国有创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基础和实力,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诞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台下给予了一片掌声。
中国自古就有“求其上着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的说法,在中国品牌不断挑战国外品牌的过程中,雷军和王传福们的出现,试图带领中国制造舒展开来,拉出一条美丽的微笑曲线,实属必然。
站在荆棘上仰望星空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这是雷军熬制的鸡汤,也是他的人生总结。
他在刚进大学后不久就设置了目标,两年修完所有学分,然后将它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个一个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
后来在金山,为了赚钱补贴研发做网游《剑侠情缘》,他让每个高层都必须练一个40级的号,理由是玩过了自然就懂了;小米和徕卡合作后,他的第一个要求是徕卡派人给高管们做摄影培训,每节课都留课后作业,身为班长的他至今没有缺席过。
王传福也善于拆解目标和技术。做电池那会儿,他发现进口钴的成本太高,就用技术手段提升国产钴的品质,最后降低了40%的成本,一年节省数千万元。后来做自动化生产线,国外开口就要上千万,他摸索出“半自动加人工”的方法,在效率和良品率上居然比全自动生产线更好。
马斯克常说“第一性原理”,强调一切事情从最本质出发,解决它最本原的问题。显然,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践行它,用它来挑战传统的企业家。
当然,在眼下这个时点,雷军和王传福面临的行业变局各不相同。
王传福的“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实际上宣告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霸主地位,背后是60%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70%的公开专利数,63%的动力电池,以及很难被“卡脖子”的整个产业链。
比亚迪仰望U8
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仅在15%左右,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足以让多个中国品牌潜心耕耘。
相比之下,中国手机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70%左右,但在芯片、系统等软硬件实力上仍然大幅落后,而且无论小米还是苹果都不得不面对消费者换机频率降低的现实,也决定了“中国手机无法在一起”。
雷军也只能继续踩着荆棘仰望星空。他一边回忆小米的高端之路,夸赞自家折叠屏,一边又大手一挥,重提“性价比”,让红米K60直降千元。
这恐怕也是工程师的另一面,永远从实际出发。
雷军在华夏同学会上与王传福、李斌、何小鹏等人合影。
2014年,阿里上市的时候,“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广为流传,那时整个科技行业都如这句话一样,是轻松的、明亮的。
转眼间10年快过去了,很多变化都超出预期,此时王传福泪洒发布会,雷军谈梦想,强调脚踏实地地成长,多了一份沉重,却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