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陈锋 北京报道
近日,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有“机器视觉小巨人”之称的罗普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罗普特”,688619.SH)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5月18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罗普特并发送采访函,罗普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还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事件如有进展会第一时间向投资者公告。
【资料图】
涉嫌信披违法被立案
5月17日晚,罗普特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罗普特表示,目前公司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相关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月18日,罗普特股价开盘跌停,跌幅19.99%,报12.61元,截至当日收盘,跌幅缩窄至14.47%。5月19日,罗普特股价小幅反弹,午间收盘时涨约5%。
证监会立案理由“信披违规”意味着什么呢?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付学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信披违规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虚假宣传、不实陈述等行为。信披违规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信誉。
AI概念未能拯救业绩
随着软件方面ChatGPT概念股和硬件方面CPO板块获得关注,AI概念股的市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公开信息显示,罗普特的主营业务是为不同行业及客户提供“AI+行业”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以AI为核心的智能硬件产品。
然而,作为AI概念股,概念的热炒并未拯救罗普特的业绩。罗普特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下降76.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02亿元,同比下降329.17%。
罗普特备受市场关注的主营业务“AI+安全”,在2022年营收仅为0.32亿元,而此业务在2021年的收入是5.75亿元,同比下降94.36%。
有关营收大幅缩减,罗普特在年报中表示,主要系报告期内各地政府在信息化、泛安全类、数字化项目投入的财政预算紧缩,普遍出现投资规模降低或暂缓建设的情况,叠加公司从风险控制出发聚焦回款周期较短的订单,阶段性影响了公司营业收入规模。
而关于利润的同比大幅度下降,罗普特表示,原因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长、人工成本等费用增加所致。
上市两年业绩大滑坡
2021年2月23日,罗普特在科创板上市,发行4683万股,发行价为19.31元,彼时市值约70亿元。
记者翻阅了罗普特IPO上市保荐书发现,该公司在IPO申请时的业绩较好,2017年至2019年度,罗普特营收分别达到1.96亿元、3.64亿元、5.0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10.65万元、5439.98万元、1.02亿元。
到2020年度上市前夕,罗普特营业总收入约6.17亿元,同比增加21.6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1.58亿元,同比增加54.85%。
而上市后,罗普特利润很快“变脸”。2021年罗普特营业收入约7.24亿元,同比增加17.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812万元,同比减少44.4%。直至2022年,罗普特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
计提坏账准备1.6亿元
巨额坏账计提和信用减值损失是2022年罗普特巨亏的重要原因。
早在今年2月25日发布的2022年业绩快报中,罗普特就表示,在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方面,公司项目回款较往年放缓,有关资产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将“对年度利润影响较大”。
年报信息显示,2022年末,罗普特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6.45亿元,累计计提坏账准备1.51亿元,坏账计提比例为23.45%,同比增长12.39%。
此外,罗普特应收票据账面余额为2.24亿元,累计计提坏账准备8207.40万元,坏账计提比例为36.58%,同比增长21.65%。
付学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大额计提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和警惕。这可能意味着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存在风险和隐患。投资者应该仔细分析公司的年报和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市场竞争力、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关于巨额计提,上交所亦发出过拷问:“是否存在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形?”对此,罗普特回应称“公司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确定的参数及计提比例合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不存在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形”。面对记者追问,罗普特工作人员表示,相关信息以公告为准。
付学军分析称,计提坏账准备是指公司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而提前计提的资金准备,用于弥补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可以调节利润,即通过计提坏账准备来减少当期利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但是,如果公司滥用计提坏账准备来调节利润,就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欺诈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审查。
责任编辑:帅可聪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