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陈静国都会骑车围着辖区转一圈。一张张饱含深情的照片。护送幼儿放学。
人物速写
(资料图)
槐荫公安分局段店北路派出所陈静国,53岁,社区民警。热闹的街巷里,陈静国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车流中,看到有人喊他,他亲切地抬手打起了招呼。对于这条街上的商户来说,陈静国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在一家商户门前,陈静国停下车,与对方交谈起近况。
在槐荫区段店北路闫千户片区警务室的小院里,停放着一辆破旧的警用自行车。自行车的座位被磨得露出了海绵,社区民警陈静国用胶带又缠了好几圈。
可别小看这辆自行车,这是陪伴了陈静国好几年的“老伙计”。从2007年至今,像这样的自行车,他已经骑坏了3辆。眼前这辆,如今也离“下岗”不远了。每天在派出所开完例会,陈静国都要骑着自行车,去辖区的小街巷里转上一圈。
“陈哥”“陈叔”“老陈”“陈警官”……街巷里的居民对陈静国的称呼不一,但都透着浓浓的亲切感。在辖区居民眼中,每天只要一看见陈静国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心里就会有满满的安全感。
有事儿,就找“老陈”
闫千户片区多老旧开放式小区,片区内还有几个大型市场,小型经营场所也较多。这里人员流动性大,治安管理的难度也较大。陈静国自打2007年调到这一片区,靠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深入到片区里的每一个角落,把片区情况摸得透透的。
每家几口人、谁家有老人、谁家情况特殊,对于社区民警来说,这些情况都得掌握,都是今后开展工作的基础。
跟着陈静国骑车去街上转一圈,济南日报记者观察发现,这里的居民都爱主动跟他打招呼。居民打招呼的状态,丝毫不拘谨,而是亲切自然,仿佛迎面推车而来的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街坊。
一位沿街商户告诉记者,“老陈”在他们看来,代表着安全和公平,辖区居民没理由不信任他。
信任到啥程度呢?有的住户长期出差在外地,担心家里下雨漏水、冰箱用电不安全,索性将家里的钥匙交给陈静国;有的商户临时有事要出门,也将店铺托付给陈静国;邻里之间有啥矛盾纠纷,大家也一致同意要找陈静国来“评评理”。“我用我的身份给你做担保”
一年夏天,老旧小区里上下楼住户因下水道改造意见不一,邻里关系出现矛盾。其中的关键人物——一楼的老张为躲避施工,去了海南旅游。这让住在2楼以上的住户很是焦灼。当时天气炎热,下水道堵塞,施工可以说一天都等不得。
“咱们找找陈警官吧,他肯定有办法!”
陈静国给远在海南的老张打去电话,对方一听声音,立马态度缓和了不少。
“张哥,咱楼上楼下的日子长着呢,互相让一步。我知道你这人挺大度的,你的难处我也理解……”“这样,我用我的身份给你做担保,施工完之后一定给你恢复原样,好不好?”
两通电话聊下来,陈静国说服了老张,下水道改造的难题迎刃而解。
住在闫千户社区一区的曲奶奶,是一位已90多岁的老红军。她无儿无女,身边只有一位常年陪伴的保姆。保姆“燕子”说,陈静国就是她与老人心里的“安全感”。每次老人需要理发、就医的时候,“燕子”只给陈静国打电话。每年陈静国都会带着同事,去老人的小院里修剪一下树枝,因为树太高了,会影响老人晒太阳。
去年曲奶奶过生日,她特意让“燕子”做了几个菜,邀请陈静国去家里吃饭。可当时正值疫情防控时期,陈静国只能通过电话向老人送去生日祝福。
两大本册子记录点点滴滴
社区居民对陈静国的信任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陈静国给我们讲起了16年前,他刚来到这里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当时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雨水一倒灌,路上的积水很深,居民外出非常不方便。”陈静国巡逻时看到,不远处的茶叶市场正在施工改造,他便跟市场管理人员要了一点水泥和混凝土,带着几位民警一起在社区修了一道小堤坝。那是刚“接片儿”的他给社区居民留下的第一印象。
社区里的事儿看似没大事,但很细碎,事事都关系着群众利益。仅仅开着警车呼啸而过,很难真正发现问题。这些年,陈静国骑着他的自行车,切实做到了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
这两年,他将自己平时与群众打交道的点点滴滴都汇总到了一起,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装订成眼前厚厚的两大本“工作纪要”。给曲大娘修剪树木、陪孤寡老人过生日、护送儿童放学……一张张照片,饱含回忆的温暖与深情。
“我如今也已经50多岁了,等我退休了,翻翻这些照片,回想起我和社区居民相处的这段日子,一定是一段特别珍贵的回忆。”说到这儿,陈静国的眼睛里闪着亮光。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王飞 陈彦杰)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