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发展初期,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可持续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各国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推行生态保护政策。
(相关资料图)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不管是污染防治还是生态保护都显得至关重要。说到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我国。 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曾经风沙肆虐的沙漠变成绿洲,孕育了千亩良田,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毛乌素沙漠。
如果是在60年前,当时的毛乌素沙漠可以说是一年到头都是黄沙漫天的景象, 生活在毛乌素沙漠周边的居民也不得不多次南迁。如今, 毛乌素沙漠一改之前的景象,成为绿装素裹的塞上江南 。那么毛乌素的治沙之路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呢?
千年沙漠——毛乌素
毛乌素沙漠并不是现代沙漠,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然成型。由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毛乌素沙漠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 到了唐朝的时候,河套平原基本上看不到一丁点绿植。
在此影响下,每年冬春季节,由蒙古高原吹过来的西北风就会携带其大量的沙粒,经过沉淀之后逐渐形成巨大的沙化地。尤其是 生活在榆林一带的老百姓,更是年年饱受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之苦。
这样的场景持续到建国之初依旧没有被改变,榆林老百姓都不敢把饭端到外面去吃,因为只需在屋外待片刻,那么碗里就全部都是沙子。不仅如此, 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当地的农业也是没有任何起色,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为了解决当地人的生存问题,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起毛乌素沙漠的治沙之路。 在专业人员的一番考察之前,仅在榆林市内就有高达860万亩的流沙面积 。再加上西伯利亚冷风的影响,毛乌素沙漠的面积还在进一步扩大,并且大部分都属于流沙面积。
所以,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毛素不断扩大的沙漠面积的话,不说榆林市会受到影响,就算是整个陕北地区可能都会成为流沙的口中之物。 而陕北地区受到影响之后,那么山西,河北及北京等地自然也没有办法避免。
治沙的艰难起步
1959年开始,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方案正式落地,采取的方法就是草方格防沙。所谓的 草方格防沙,具体指的就是把草垛扎成一个个小格子,将这些小格子铺展开来放在沙地上,中央还会插上枯木,以此防止流沙蔓延。
或许一些人会觉得疑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来治理毛乌素沙漠,植树难道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毛素沙漠化的直接办法吗?
其实,并不是专家们没想过植树的办法, 只是在那个年代,国内的经济发展有限,缺水缺苗乃是常态, 相比于草方格防沙来说,植树的成本会更高,就算有这样的方案,也没有办法彻底的落实。
再说,事实上也证明草方格防沙所取得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虽然草方格防沙的方案没有办法让沙漠变成绿洲,但却可以有效锁住流沙,也就是不让流沙继续蔓延。 这样一来,榆林老百姓也不需要频频南迁。
不过话说回来,固沙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改变毛素沙漠的风沙影响还是需要种苗植树。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关于毛乌素沙漠的种树运动正式展开,而当时的人们对于种树也十分积极。
但在毛乌素沙漠种树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村民回忆所说的那样, 每次种完树苗的第二天,都需要把之前种下的树苗一棵棵从沙地里刨出来。 与此同时,沙漠的水源极度稀缺,而树苗的存活也离不开水源。所以在数以万计的树苗栽种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用水量自然不容小觑。
几辈人的坚持不懈终见成果
与沙漠之间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而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治沙成果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1959年到现在,毛乌素沙漠的面积缩小了80%,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1%,河套地区增加了600多万亩的绿洲。
与此同时, 沙漠环境的改变也让水土流失的频率变得没有那么高。 以前,受到毛乌素沙漠的影响,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黄河作为最主要的流经河流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但 在毛素沙漠得到80%的治理成果之后,黄河年输沙量减少了4亿吨。 可以这样说,如此成绩不仅惠及了河套地区,同时对整个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都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虽然各国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但真正说到实处的国家却少之又少。世界上还有一部分国家的发展模式依旧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如巴西。
巴西为了发展农业,直接砍掉了亚马逊流域1/4的原始树木。 要知道,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都有直接的影响,而巴西 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气温的变暖,水土流失的加剧,碳平衡的失调等。
结语
中国在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不仅惠及国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而时至今天,中国的治沙工作还在继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了治沙奋斗一生。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